近两年,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商业发达的城市,均传出有大商场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消息,一部分商业专家预言,今年将是我国大商场的“倒闭年”;然而,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黄国雄教授为首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零售市场空前繁荣,虽然有些企业其零售额增幅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但总的来说利润率比发达国家的还高很多,1998年可能会有商场倒闭,但绝不会出现成批的倒闭现像。
有关专家指出,大商场的销售增幅虽然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商场已走到尽头,事实上,大商场作为流通领域第一次革命的产物,它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在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都是其他经营形式所无法轻易替代的。今后,它与各种经营形式更有可能是共生共存的局面。另外,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大商场也已具备了与“洋店”抗衡的基础,至少在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谙熟中国顾客的消费心理以及长期形成的商誉所带来的稳定客流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
前不久,国内的零售专家与几家大商场的老总共同探讨了如何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议题,有人提出,我国的大商场存在着商品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特色,致使商圈不明,个性不显,没有共生共荣的特色,特别是缺少“航空母舰”式的大型购物中心这一显著的弱点。会上,一些曾到国外考察的人对国外大型商厦的布局深有感触,它们数量不多,与中型商场、小型商场及商业摊点组成了不同层次互相补充的商业结构,大的商业巨头可以囊括餐饮、娱乐等各种配套设施,年销售额可达上百亿美元。而我国年销售额最高的“上海一百”还不到30亿元人民币,就是超20亿元的商场也为数不多。有专家认为,中国其实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商场,中国商业不能再走工业走过的弯路,不能再搞“从一棵白菜到10棵白菜”的平面扩张,不能再以简单增加多少万平方米为上策,中国缺少的是能“以一当十”的“航空母舰”式的大购物中心。当然由于国情的原因,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商品来占领购物中心的货架,目前我国生产的全部商品仅有50万种,只是国外商品货架的三分之一,看来,发展“航空母舰”式的“龙头”大商场,工业部门的任务也是不小的。
当然,“航空母舰”只是规模化经营的一种方式,也只能是少量的商场能够做到,更多的商场更适合走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是20世纪零售商业的一次飞跃,国外一些大商场之所以能在世界性的百货业衰退中得以新生,也正是运用了连锁经营的法宝。目前,国内大商场发展连锁的时机已经成熟,通过大规模的集中采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成本大有可为;另外,大商场还应跳出批零经营的局限,将触角延伸至生产、科技、金融、房产等领域,走集团化、综合化之路,以降低市场风险。
在注重集约化、规模化的同时,大商场的内部管理更是不能忽略,特别是要在经营特色上下功夫。商品大同小异,布局千店一面,经营定位不明是大商场的通病,专家称之为没有“卖点”,这种“进一家,知百家;走百家,如一家”的现象使大商场陷于困顿,问题不止于此,许多商家似乎普遍对促销手段乐此不疲,而对特色营销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特色化是摆脱效益滑坡必须走的一步,实际上,已经有些商场迈出了艰难的步伐。北京赛特购物中心为了突出经营特色,已经放弃了许多营销品种,1997年上半年,赛特的营业额较前年同期增长6%,利润增长30%,这就是特色经营的成功。